这么丁点大的兔子实在不够分,拿出去不像样。鸡蛋和红糖都是稀罕物,虽然少了点,也是个心意。
铁锤应着,也跟着去了。
‘新婚夫妻’站在原地,面面相觑。
阮伊人伸手碰了碰秦靖的袖口,声音软糯:“怎么办呀?”
秦靖借着身高便利拍了拍她的发顶,声音温和:“别担心,先回屋去换身衣裳。”
秦家的院子不大倒是分了几间屋子,吴氏与秦老汉住一屋,钱氏与丈夫一屋还有小闺女,秦大姐和秦二姐在一屋,而秦靖是家里的独苗苗,便单独有一间屋子。如今秦家两个闺女都已经出嫁,屋子空下来钱氏也没叫人住,等着闺女偶尔回家也有个住的地方。
秦秀才的屋子在西侧,挨着吴氏和秦老汉。出门左拐,就是他家的菜地和猪圈。
‘阮伊人’的衣裳没几件,每件都打了补丁,但都洗的干干净净。
秦靖捏了捏薄薄的袄,眉心皱了皱。
“会冷。”
“有的穿都不错了,还挑什么。”
正说着,秦二姐端着姜汤推门而入,正看到秦靖捏着阮伊人衣摆的动作,不觉勾了个笑容。
当初爹娘说要让‘阮伊人’给大郎冲喜,她其实并不乐意,可也知道这是无奈之举。若真的得了喜,大郎的腿渐渐好了这婚事就办的好。若大郎的腿就此跛了,也是命。大郎是秀才,本来该有一门好亲事,可谁曾想竟遇上这等事。
她心里叹气,面色倒是不显,免得让弟弟、弟妹心里有芥蒂。
“快趁热将姜汤喝了。”
阮伊人此刻才有机会端详秦二姐的长相,乍看去她和秦秀才倒是生的不太像,但仔细看他们的一双眸子还有耳朵都像极了。她梳着已婚夫人的发式,靛青的袄,墨绿的裙,笑起来时很是和善。不禁想到若是秦靖脸上绽放和秦二姐如出一辙的笑容,那绝对是灾难。
“谢过二姐。”
感觉手中的粗瓷碗稍微凉了些,才抬起手举着碗凑到嘴边喝了一口。
嘶~
辛辣直冲鼻腔,眼睛都湿润了。
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去煮姜汤了,但阮伊人有个痛经的毛病,家里就备着成品的姜糖和冲剂。直接丢进水里,热热烫烫喝一杯,又甜又辣,味道倒也还不错。可她手里这碗姜汤是她喝过最纯粹的姜汤,辛辣,没有任何甜味,自然喝不到美味的感觉,甚至喉咙里也满是生姜粗糙的口感。
秦靖低着头喝着姜汤,抬头时恰看到她涨红着脸,眼睛雾蒙蒙的可怜样,禁不住笑了下。
还真是个小娇娇。
秦二姐见他们二人都喝了干净,这才满意点头。
“肚子饿了吧,先歇着,我去给你们准备吃的。”
说着,就掀了帘子出门去。
才出门,就对上一张丘壑纵横的老脸,正是吴氏。
她的眼皮耷拉着,浑浊的眼珠子透着股狠。
秦二姐心里一跳,眉心皱起:“奶,您要做什么?”
吴氏怪笑了声,“我来看看我的宝贝孙媳妇儿。”
这话说的恁怪呢?秦二姐可不信吴氏会有这种好心。人还没找回来时,就听吴氏要将阮氏给卖了,秦二姐不以为然。如今看来,难道吴氏还没绝了这心思?就算阮氏做了错事,他们家也没这种规矩。
“大郎和弟妹都歇着,还是等他们休息够了,您再过来。”
吴氏瞪了她一眼,便骂:“都嫁出去了还总回家来占便宜。连颗蛋都不下的赔钱货,现在还来管我的事!让开!”
秦二姐心知今日也不是吴氏骂的最难听的时候,她和大姐两人出嫁多年肚子都没个动静,大姐有了,她也羡慕。若不是去看了大夫,她还不知道自己这是当姑娘时候坐下的毛病,宫寒不易有孕。
提起这事秦二姐就一肚子火气,当初她奶不能磋磨她娘,就把气撒在她们姐妹身上。那时候还没分家,一家人住在一起,她奶偏疼大房二房,家里什么脏活累活都交给三房做。冬天里那样冷,还要叫她们提了井水洗衣裳。好好的一双手生了冻疮肿成萝卜样不说,每到小日子时就疼得打滚。
她娘能和她奶冲突,她们小辈却不敢。就连她娘也劝她要忍耐些,等许了人就好了。秦二姐一直忍着,却差点坏了身子没法怀孕。
当即冷哼一声:“是啊,我就是个蛋不下和您有什么干系?我家铁锤的都不嫌弃,我婆婆也乐意让我吃汤药。有的人倒是生了两颗金蛋,可到头来怎么着?金蛋南下跑了,把老娘丢在地上,看都不看。”
“死丫头…住嘴!”吴氏最怕有人说这件事。提起
这件事人人都要说她识人不清,最宠的两个儿子不肯为她养老干脆一走了之。何况吴氏当初可是在人前炫耀说总有一日,大郎和儿郎要带她去过好日子。
“自己做的事儿还怕别人说?”秦二姐端着两个碗,扯开嗓子就喊:“娘啊,快来看啊,这里有人欺负你宝贝闺女了!”
钱氏正在厨房做活,一听这话,拎着把刀就冲了出来。
“谁!我看谁敢欺负我家闺女!”
吴氏看着钱氏就发怵,看她手里那把还在滴血的刀,腿吓得都软。
“你你你…不准过来。”
钱氏一看吴氏的嘴脸,气得便骂:“没廉耻的老货,吃我的住我的还不知足,现在还欺负我闺女!”
吴氏也骂:“恁你满嘴喷粪!她一个出嫁给人当媳妇的,我说她两句又怎么了!”
阮伊人坐在炕上,听她们你一言我一语,目光有些呆滞。
这俩人是在哪里进修过骂人这门课,还待进阶的。你骂我“没廉耻”,我说你“满嘴喷粪”,你说“老虔婆”,我送你“贱坯子”…
她可是文明人,若对上这两位还不得节节败退。
秦秀才的屋子不大,但拾掇的井井有条,屋中书本不多,想必是因为纸墨昂贵的缘故。秦靖翻了一本,发现书中字迹熟悉,在记忆中搜寻了一番,才有了印象。原来秦秀才过目不忘,常常粗略将书本通读一遍,等到回去后再细细琢磨。
评论
10
点赞
8
0
月票
0
收藏
26
花贝余额不足,请立即充值
打赏成功